内地“穷鬼”超市,快被香港人搬空了

华新社(记者 刘仁健)“香港,真是让我感到陌生。”

最近,不少香港市民和游客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走进超市,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人过去难以想象的物价:

10元3斤的西兰花、5元2斤的菜心苗——这样的价格,连在内地都不多见。而如今,放眼香港,像这样主打平价的门店已不在少数。

因为价格实在诱人,不少货架甚至被迅速搬空。

今年以来,“平价超市”的吸引力持续攀升,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也“硬控”了不少内地游客。“20点后的平价超市”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战利品”,发起“100块能在平价超市买到什么”的挑战。

谁能想到,这股风如今也吹到了香港。中环奢侈品店略显冷清,而深水埗的佳宝超市里却人声鼎沸。

曾几何时,香港是“购物天堂”,但那更多是对高消费人群而言。如今,面对328亿港元零售业总销货价值连续十个月下跌的现实,这些平价超市却逆势增长,成为香港消费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过去,很多内地游客对香港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贵。

一碗普通面条动辄50港币,一颗大白菜也要二十多块,连本地居民都感叹“吃不起”。

这并非个别人的感受。2024年《全球生活成本城市排名》中,香港再度蝉联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但这样的印象,正悄然改变。这背后,离不开一批内地零售企业的积极入局。

先是多家零售品牌率先试水,成功打开市场。

内地平价超市“好特卖”去年下半年登陆香港,开业初期就以2港元的可乐吸引眼球,货架上随处可见个位数标价,迅速赢得港人青睐,目前已在港开设15家分店。

还有“钱大妈”,2018年进入香港市场,以其灵活的打折策略著称:按不同时段打折,越临近关门,折扣越大。其“日清日结”的原则——坚持当天菜品当天售罄,也让香港消费者眼前一亮。

来自珠海的“鲜一街食材超市”更是教会本地商家如何做好大众生意。这家主打鲜肉、蔬菜和水果的超市,价格甚至比传统街市还低,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盘活了一处空置长达14年的地段。

就连香港本地老牌连锁超市“佳宝”,也在被京东收购后焕发新生。京东不仅推出全场八折、连续三天的促销活动,还为65岁以上长者准备了6万份月饼,消费任意金额即可换领。

“以前每周在百佳买日用品要花三百多港元,现在在佳宝两百块就能搞定。”一位市民这样说道。

这些内地零售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低价,更是一种经营理念的刷新。美联工商铺行政总裁坦言,随着这类门店越开越多,香港大型连锁超市正面临冲击。

这种消费转变不仅体现在购物选择上,更逐渐改变了港人对商品定价的心理预期。

从内地品牌扩张到电商巨头入局,香港的“平价超市”阵容正持续壮大。

全港掀起价格战

过去,网友常整理“北上购物攻略”:第一站山姆,第二站沃尔玛……总之离不开超市。

原因很简单:价差明显。《香港01》记者比较发现,同样的柠檬洗洁精,香港平均售价超过20港元/支,而在山姆仅需14.5港元/支。有港媒更指出,山姆商品比香港便宜50%以上是常态,因此港人涌入内地山姆购物也就不足为奇。

但随着香港本地平价超市的增多,不出香港也能见到排队长龙。

京东收购佳宝后,市民抢购场面被形容为“宛如世界末日”;其他超市推出低价蔬菜时,店外也排起百米人龙。

内地平价超市的冲击,正在打破百佳、惠康长期垄断香港市场的格局。这两家分别隶属于李嘉诚家族与英资怡和集团的巨头,曾长期掌握香港零售定价权。

面对挑战,香港本地零售企业也迅速作出反应。

一方面,是价格战的全面打响。

今年以来,不少市民发现,部分蔬菜价格甚至低于内地。有人感慨“仿佛回到20年前”。

有菜档直接挂出“同归于尽”的招牌,老板甚至根据心情调整价格,如“1元一条”的瓜类、“1元一斤”的青菜。若碰上“老板失恋”,全场蔬菜甚至低至10元3斤。

另一方面,是加速弥补服务短板。

例如,本地电商平台HKTVmall做出多项以往难以想象的调整:取消订单自取门槛、派发总值不少于3000万港元的现金券,涵盖多个日常品类,力求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惠康紧急与叮咚买菜合作,引入150个直采商品,蔬菜最低仅5港元;百佳推出全场88折,高层更亲自前往内地农场,洽谈全年供应合约。

“平价超市”在香港社交平台上也已成为流量密码。“香港减价优惠情报组”“超市优惠关注组”等群组拥有数十万成员,相关帖子评论动辄成百上千。

曾经,香港是品质与高消费的代名词;如今,在经济环境变化之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拥抱务实消费。

毕竟,精打细算并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假装不在乎。

香港零售业正迎来深层重塑

无论本地企业如何反击,平价超市带来的冲击已显而易见。

目前,香港超市市场正逐渐形成两种格局:一是如Citysuper、一田等中高端玩家,凭借和牛、日本水果等特色商品维持优势;另一类则是以京东佳宝为代表的大众平价超市。

无论走哪条路线,未来都不再有“躺赢”的可能。在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面前,唯有持续强化竞争力,才能站稳脚跟。

如何留住因平价而改变消费习惯的顾客,将成为所有超市面临的共同挑战。香港超市要挽回人气,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内地同行不是对手,而是伙伴。

内地零售企业南下,带来的不仅是价格竞争,更是先进的运营理念与供应链优势。京东收购佳宝后,将这一模式发挥到极致。香港超市可借助合作,依托大湾区供港蔬菜基地与零关税政策,实现优质优价。例如,阳光玫瑰葡萄经冷链直送后,价格可比市场低30%;七鲜洗衣液也比同类产品便宜四成。

不少超市已建立专供香港的蔬菜基地,在政策支持下,通过专车冷链等高效物流方式优先供应,既降低成本和损耗,也保障了产品新鲜度。

数字化服务也在同步推进。京东佳宝已实现线上下单配送,解决了老街坊购物不便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香港实体零售缺乏线上业务支持,面对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难以持续低价。内地企业的进入,正有望打破这一困局。

第二,服务体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低价可以吸引顾客,但只有优秀的体验才能留住人心。

如今内地涌现出不少超市黑马,各有特色:有的将餐饮区设在收银线外,顾客购买海鲜后可现场免费蒸煮;有的在超市内设置休闲区,平日人流量不输5A景区。归根结底,靠的是“用真心换真心”。

香港超市要重新赢得市场,提升服务已是必然之举。不必非要做到“顾客是家人”,但至少要改变过去某些“冷脸服务”的印象,关注顾客需求细节,让人愿意再次光临,而不是“来都来了”。

这场变革,表面是市场竞争,实则是香港零售业格局的深层重塑——从卖场形象、商品品质到服务理念,都需要全面升级。

正如胖东来超市墙上的那句标语:

“最好的营销是真诚,最好的创新是品质。”

人心换人心,永远是商业世界中不变的真理。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4990.html

Like (0)
张聚奎的头像张聚奎管理团队
Previous 2天前
Next 2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