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大湾区(记者 邹欣声)傍晚,香港九龙一家超市的冰鲜食品区前,市民陈姨停下脚步。天气转凉,她打算挑一只清远鸡,为家人煲一盅暖心汤:“走地鸡价格是高一点,但胜在有‘鸡味’。”
十几个小时前,这只清远鸡和它的“同伴”们,才刚刚结束一段紧凑的旅程——在清远山林中放养160天后,凌晨送宰、加工、分装,次日上午便搭上冷链运输车,一路南下,下午就能抵达香港九龙。
作为广东知名鸡种之一,清远鸡正越来越多地“飞”向全国百姓的餐桌。变化始于2022年——广东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特色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清远紧抓机遇,将清远鸡产业列为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之一重点打造。
政府“牵线搭台”,企业、农户“联袂唱戏”。去年底,清远鸡产业不负众望“冲线”成功:全年出栏超1.5亿只,综合产值突破111亿元。
一只体型不大的清远鸡,为何能“跑”出这样的加速度?近日,南方+记者走进清远,探寻美味背后一座城、一群人的奋斗故事。
(一)守护“鸡味”:从濒危到百亿
“鸡有鸡味”,是广东人对鸡肉的最高赞誉。
夹起一块白切清远鸡,不蘸酱料入口细嚼,肉质紧实、汁水丰盈,“鸡味”瞬间满溢。
《清远县志》记载,清远鸡的养殖史可追溯至宋代。民国时期,它已名扬省城:“省垣以清远鸡美,价比别处约高一成。”
何为地道清远鸡?养鸡二十多年的老农谭伯脱口而出:“一楔、二细、三麻身。”即体型如楔,头脚细小,母鸡背羽带细密黑斑。
“清远鸡的‘鸡味’,源自160天好山好水的滋养,更来自自然放养、五谷喂养。”谭伯笑着说。有人用计步器测过,一只清远鸡每天要走约19000步,才练就一身紧实肌肉。
然而,这口地道“鸡味”,也曾濒临消失。
清远鸡长速慢、体型小,养足160天也只有约3斤,饲料成本是普通肉鸡的3—5倍。二十多年前,肉鸡需求激增,部分养殖户为求快利,转向速成鸡或杂交鸡种,导致纯种清远鸡几近式微。
2002年,养殖企业技术负责人张正芬赴清远考察时发现,纯种清远鸡仅剩几千只。“农户守着‘金字招牌’,却过着清贫日子。”同年,清远人赖伟良从广州返乡,想开清远鸡餐厅,却面临“无鸡下锅”的窘境。
痛心之余,张正芬、赖伟良等人决心“抢救”清远鸡。
2003年,张正芬创立广东天农食品集团,接手8000多只原种鸡。现实却泼来冷水:“原种鸡白血病率高、大小不一,能作种鸡的不到三分之一。”她并未急于扩产,而是组建科研团队,从种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做起。
同一时期,赖伟良与凤翔公司总经理苏炽南携手华南农业大学,开展种鸡提纯研究。“没想到这么难,只能咬紧牙关。”赖伟良回忆。
坚持终见曙光。2005年起,天农食品逐步控制鸡病,重建良种体系,进入快速发展期。
天农食品的清远鸡加工车间。
经十余年推广,清远鸡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去年,仅天农食品便出栏清远麻鸡4000多万羽,总产值约90亿元。
“我们守住的,不只是鲜味,更是乡愁。”衣着时髦的张正芬,在鸡棚里一扎就是二十多年。她说,育种之路仍未停步:“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持续培育更优品种。”
(二)返乡“养鸡人”:从散养到产业化
从几千羽到上亿羽,清远鸡养殖规模的扩张,是一场更为艰难的跨越。
“清远鸡养殖周期长,农户担心养不好、卖不动、赚不到。”天农食品英德负责人黄汉道出推广初期的困境。
山区百姓多以种养为生,稳定与收益是关键。要打动他们,必须解决这两大顾虑。
“起初每只鸡苗补贴0.5元,技术员驻场指导,养成后按协议价全部回收。”黄汉华说。
2013年至2014年,H7N9禽流感冲击行业。张正芬不惜卖掉房产,也要保价回收农户肉鸡。“那段日子很难,但也赢得了农户信任。”
随着“百千万工程”推进,清远指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专业户合作,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清远鸡从散养走向工业化养殖,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如今,清远近400万人口中,超8万人从事清远鸡产业。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加入这条新“赛道”,为家乡注入新活力。
在英德横石水镇大路下村,张帮敏、林梨花夫妇的鸡棚依山而建,成为数万羽清远鸡的天然运动场。
5年前,看到朋友养鸡收益不错,加上孩子出生,两人辞去广深工作,返乡养鸡。他们投入全部积蓄,在父母支持下建起鸡棚,首批养殖4万羽。
“与天农合作,他们提供鸡苗、技术和服务,我们出人力、时间。”林梨花说。
起步并不轻松。“最怕下雨,鸡棚土一湿就要铲除,我摔过好几回。”乐观的林梨花常在鸡棚播放粤语歌。谈及困难,她拍拍手笑道:“生活有苦才有甜嘛!”
“最开心是卖出第一批鸡,挣了十几万!”她笑容灿烂,“收入比在深圳打工高,还能照顾孩子。”
“近几年,农户每养一只鸡约赚4元。质量越好,收益越高。”天农食品品牌总监吴雄伟表示,公司已合作超4000户农户,去年助农增收约4亿元。
(三)“网红鸡”飞向全国
“每只鸡都戴脚环,扫码可溯源。”在英德大站镇活鸡交易市场,调度助理陈爱群向记者展示。
正宗清远鸡“重出江湖”后,清远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与企业、社会团体联手,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去年8月,天农食品获清远首张农食产品“湾区认证”证书。
有了“身份证”,清远鸡走得更远。冷链运输保驾护航下,从清远到香港,最快仅需3个多小时。
近期,赖伟良正筹备将“麻鸡村”餐厅开到广州、深圳。他认为,要让更多人了解清远鸡文化,才能杜绝“李鬼”。
他在餐厅旁建起清远鸡文化馆、动漫乐园,注册自媒体账号拍摄短视频。许多顾客亲切称他“赖村长”。
清远鸡文化馆。
当地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讲好清远鸡故事,推动其走向全国。
“政府多次带队赴省外交流,我们曾到杭州推介,正式进军长三角市场。大家一起吆喝,产业才有希望!”清远鸡行业协会会长、爱健康农牧集团董事长李瑞清感慨。
爱健康通过直播带货,将清远鸡卖向全国。
在清远佛冈,以清远鸡为主题的电影《小鸡快跑》已开机。频繁“触网”“触电”,清远鸡已成“网红”,走出广东,登上北京、上海、成都、香港等地餐桌。
清远鸡的征程仍在继续。当地以“全产业链”思路深耕“土特产”,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投入资金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让清远鸡真正成为“致富鸡”。
“现代产业园将助推产能提升,未来年出栏量有望突破1亿羽。”张正芬对前景充满信心:“中国是鸡肉消费大国,优质鸡市场潜力巨大,清远鸡必能闯出一片天。”
游北江、品清远鸡、喝英德红茶,已成为清远文旅新潮流。百亿产业规模之上,清远鸡与文旅等特色产业融合碰撞,衍生更多“化学反应”。农文旅教全链条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