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有中国,不怕美国加税,中印本应并肩作战

华新社印度电讯(记者 刘仁健)中断五年后,中印直航于近日重启。尽管航线恢复为两国企业带来成本下降与交流便利,但签证严控、投资受限与战略猜疑仍如暗礁潜伏。《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中印关系虽迎来破冰信号,但全面回暖尚需更多政治诚意与时间。
航线重启,企业重燃希望
11月2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印度航空公司IndiGo于10月26日开通加尔各答至广州每日直飞航班,标志着中印中断五年的直航首次恢复。多家航空公司表示,未来数月将继续增开航线。
“直航的信号效应远超实际,”印度律师桑托什·帕伊评价,“它是更多民间往来的基础。”对长期辗转中转航班往返的印度商人而言,直航意味着成本与时间的双省。印度塑料商瓦伦·凯迪亚计划明年3月飞往中国采购机器。他表示,美国关税压力下,重新使用性价比更高的中国设备“或许是消化部分成本的关键”。
“技术依赖”与“签证困局”成企业痛点
尽管直航带来便利,印度对华签证收紧仍是实质性障碍。《印度斯坦时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民获印度签证约20万份,2024年骤降至仅2000份。严苛的签证政策导致印度企业难以引进中方技术员安装、维护中国设备,不少企业运营效率受损。
印度太阳能企业Navitas创始人维尼特·米塔尔通过雇佣中国工程师应对困局,并坦言:“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在技术上高度依赖中国。”印度广东商会副会长叶志雄则形容印度签证流程“过于严苛、折磨人”,部分申请甚至在领馆积压长达三年。
关系回暖背后:美印战略博弈与本土保护情绪
复旦大学研究员林民旺指出,直航恢复并非双边关系的实质转向,更多与特朗普政府对印施压、印度寻求战略自主有关。他分析:“莫迪的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美、中美关系进展。”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对“过度依赖中国”的警惕仍未消散。有观点担忧,中印关系缓和或削弱印度本土能力建设。然而,亦有企业代表批评此类“中国威胁论”阻碍合作。印度制造商维卡斯·亚达夫指出,比亚迪因在印设厂受阻转向巴基斯坦,实为“别人赢,我们输”。
民间交流锐减,“信息茧房”阻碍理解
数据显示,印度在华留学生人数从2019年的20万锐减至2024年的5000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对此表示忧虑:“民间交流缺失正制造信息茧房……印度人很难了解真实的中国。”
尽管当前中印投资与人员往来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有迹象显示,此前屡屡受阻的中印合资项目审批正在提速。分析认为,印度逐渐意识到中国投资有助于缩小其对华贸易逆差,并长期提振本土制造。
未来之路:经济理性与战略疑虑的拉锯
“你必须依赖中国直到独立,但(印度的)独立路径何在,我看不到。”一位在中企负责印度公共事务的高管直言。如何在“经济依赖”与“战略自主”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印度对华政策的核心课题。
正如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印度员工所言:“我们必须理解彼此文化,以止息摩擦。办法总比问题多。”然而,重建信任不仅需要航班复飞,更需要真正的政治意愿与时间。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007.html

Like (0)
张聚奎的头像张聚奎管理团队
Previous 14小时前
Next 12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