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重登日本首富,软银豪赌“人工超级智能”全链条

华新社(记者 刘仁健)2025年10月29日,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超越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重返日本首富宝座。今年以来,软银股价大幅上涨推动其个人财富激增,这位68岁的企业家正试图将公司定位为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核心参与者。
从重仓后又清仓英伟达,到入股英特尔、豪掷300亿美元加码OpenAI,再到斥资53亿美元收购ABB机器人业务,孙正义的一系列激进布局,均指向其最新战略目标:在未来十年引领全球“人工超级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简称ASI)发展。而在AI泡沫论调升温时,软银股价的剧烈波动也凸显了这一战略的“豪赌”特性。
一、构建ASI全产业链版图
孙正义的目标是将软银打造为全球领先的ASI平台提供者。他曾在公开演讲中阐述:“人工超级智能指的是能够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从我第一次看到微芯片照片起,我就坚信人类终将创造出超越自身的智能。这一信念从未动摇,并始终是软银发展的基石。”
为实现这一愿景,软银在2024至2025年间展开了一系列密集布局,试图构建覆盖AI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系统。
芯片层:以Arm为基,补全拼图
软银的ASI战略以其控股的芯片设计公司Arm为核心基石。作为全球IP授权领域的领导者,Arm架构已成为移动设备、PC乃至云端生态的基础。孙正义将其定位为AI芯片的核心平台,并与Arm CEO雷内·哈斯共同推进自有AI芯片研发,计划于2026年推出。
为强化Arm在数据中心领域的竞争力,软银于2025年3月宣布拟以65亿美元收购服务器CPU设计商Ampere Computing。此举被视为补强云端通用算力环节的关键一步,旨在推动“CPU自主可控”并与Arm的IP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在AI加速器领域,软银采取了多元技术路线策略:2025年第一季度将其英伟达持仓从10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扩大在主流GPU生态中的布局;同时于2024年7月收购困境中的英国AI芯片公司Graphcore,获取其IPU(智能处理单元)技术,保留了一条区别于GPU的差异化路径。
为确保芯片设计产能的落地,软银还将目光投向制造环节。2025年8月,软银宣布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成为其主要股东之一,此举被认为是对英特尔“系统代工”战略的背书,旨在获取其在美国和欧洲的先进制程产能(如18A工艺)。同期文件显示,软银还首次建仓台积电,以进一步保障芯片制造能力。
在芯片设计与集成层面,据报道软银曾就收购美国半导体公司Marvell进行初步探讨,甚至考虑将其与Arm合并。Marvell在数据中心定制化芯片和系统集成方面优势显著,若交易推进将构建从Arm架构到系统方案的强大联盟。不过,该潜在收购因监管障碍和高昂成本尚未进入实质谈判阶段。
基础设施层:启动“星际之门”计划
在中游基础设施领域,软银启动了规模空前的“Stargate”(星际之门)项目。该项目于2025年1月宣布,由软银联合OpenAI和甲骨文共同推动,规划总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核心目标是实现AI数据中心的“工业化”与“产线化”生产。为推进该计划,软银于2025年8月宣布与鸿海合作,利用其美国俄亥俄州工厂生产Stargate所需的数据中心设备。
应用层:重注OpenAI与机器人
在应用层面,软银通过重金押注OpenAI来确保其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出口。软银主导了对OpenAI总额4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承诺投入达300亿美元,形成了从基础设施到大模型的战略闭环。
同时,孙正义将“物理AI”——即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视为ASI的下一前沿。2025年10月,软银宣布以约54亿美元收购工业机器人巨头ABB的机器人业务,这是其在该领域迄今最大规模的投资,标志着公司从概念性机器人向成熟工业应用的战略转向。此外,软银还领投了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Skild AI。
这些密集投资共同指向一个更宏大的蓝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打造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制造超级园区“Project Crystal Land”(水晶之地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孙正义设想该工业园将聚焦AI驱动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成为覆盖自动化、半导体、AI硬件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科技制造高地。
二、Arm转型:从IP授权到计算平台
在软银的ASI版图中,Arm正经历深刻转型,从单纯的IP授权方进化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计算平台提供商。
Arm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强劲表现是这一转型的关键体现。其最新公布的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34%至11.4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其中授权许可收入为5.15亿美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为6.2亿美元,均高于分析师预测。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达到约12.3亿美元,每股收益41美分,同样高于市场共识。
财报数据证实了CEO雷内·哈斯的判断:市场对AI计算芯片的强劲需求正推动Arm业务增长,使其超越原有的移动芯片蓝图业务。Arm的传统“一次授权,长期受益”IP商业模式为其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财年创纪录的超40亿美元年收入为Arm在AI时代更高风险的二次增长提供了充足弹药。
这一二次增长的核心是Arm从IP设计向实体化整芯片或芯粒研发的转变。Arm推进的Compute Subsystems(CSS)计划,以及从亚马逊引进AI芯片负责人的举措,均表明其正试图在x86和GPU主导的生态中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仅限于收取专利费。
为加速这一进程,软银正通过资本运作不断完善Arm的版图。2025年11月,Arm宣布计划以2.65亿美元现金收购初创公司DreamBig Semiconductor,后者核心技朮是用于连接GPU的AI-SuperNIC(网卡),这正是解决AI数据中心内部高速互连瓶颈的关键技术。
此次收购,结合软银收购Ampere Computing的计划以及此前探讨收购Marvell的意向,清晰勾勒出孙正义的完整布局:通过内部研发(CSS)和外部并购,将Arm打造为能够提供从底层IP、服务器CPU、网络互连到系统集成方案的平台级供应商,使其在软银的Stargate等宏大AI项目中扮演基石角色。
三、深度绑定OpenAI:从投资者到战略组织者
在OpenAI于2025年10月至11月间完成的一系列重大重组与合作中,软银的角色已从单纯的财务投资者转变为深度绑定的战略组织者。
在OpenAI于10月28日宣布的资本结构重组中,软银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据报道,软银主导了总额高达4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自身承诺投入约300亿美元。这笔巨额投资采取分期执行方式:在4月承诺100亿美元后,董事会批准了后续225亿美元的追加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追加投资的解锁条件是OpenAI必须在年底前完成从非营利性组织向营利性实体的转变。这意味着软银利用资本力量有效推动了OpenAI的结构重组,为其扫清了未来IPO障碍。对于在5000亿美元高估值下重注的软银而言,这确保了其未来通过资本市场退出的路径。
这种深度绑定不止于资本层面。在Stargate计划中,OpenAI、甲骨文和软银于9月23日宣布将联合新建五座AI数据中心,总投资超4000亿美元。软银不仅是核心出资方,还将通过旗下子公司直接参与俄亥俄州和得克萨斯州两个站点的建设与电力设施配套,标志着其布局已从金融层面深入至AI物理基础设施层面。
软银的战略闭环在应用层同样清晰。11月5日宣布成立的合资公司“SB OAI Japan”是其最新动作。在这家双方各占50%的公司中,软银角色发生明显转变:一方面成为OpenAI技术的首批大规模用户,计划内部部署约250万个定制版GPT实例;另一方面从投资者转变为OpenAI在日本市场的系统集成商和独家分销渠道。
该合资公司强调本地化与落地,旨在将OpenAI的模型能力打包为针对日本企业需求的“Crystal Intelligence”解决方案。这表明软银判断,AI行业的真正增长点在于将技术转化为可销售的垂直领域服务,而非停留在泛模型竞赛层面。
然而,软银与OpenAI如此深度的绑定,也使其承受着AI市场的高风险特性。
四、泡沫忧虑与战略抉择
2025年11月上旬,全球AI相关股票因对“互联网泡沫”重演的担忧而普遍回调。在此次波动中,软银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其股价在11月7日下跌13%,一周内累计跌幅超过20%,市值蒸发约520亿美元。
市场对软银的剧烈反应,源于其“OpenAI替代品”的市场定位。当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公开暗示希望获得联邦政府支持以确保融资时,双方的紧密绑定关系引发了投资者的深切担忧,市场开始质疑这些宏大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是否存在不确定性。
在市场担忧情绪升温的背景下,软银于11月11日披露的一项战略决策引发更多关注:公司已在10月以58.3亿美元价格清仓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义光在财报会上回避了关于AI泡沫的提问,仅将此举解释为“必要的融资措施”,目的是为众多AI项目筹集资金。
这一“卖英伟达,买OpenAI”的资本配置决策,清晰反映了孙正义激进的战略选择:出售盈利能力已获市场验证的资产,将资金转向高资本支出、长回收周期且高度依赖未来融资能力的AI基础设施和平台项目。
尽管软银2025财年第二季度净利润高达162亿美元,但财报显示这主要得益于其OpenAI持股的账面价值重估,而非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这凸显了软银当前利润结构对市场估值的依赖性。
孙正义的战略已将软银的命运与一个复杂的AI生态系统的最终成功高度关联。如果AI行业的整体资本支出因估值疲劳而放缓,或Stargate等大型项目因融资问题推进不及预期,软银帝国的“崩塌”或许会比预期更早到来。
在文章开头,孙正义对ASI的到来表达了坚定信心,而他的系列布局正是这一信心的延续。同样对AI未来“信心爆棚”的企业不止软银一家,美国科技巨头们无不以超量承诺加码AI产业投资。软银的大胆押注,某种程度上只是这场高端游戏的流行玩法之一。
当游戏结束,留下的是泡沫还是新纪元,现在断言为时过早。
体、科技专栏或社交媒体)进一步调整风格或篇幅,我可以继续为您优化。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166.html

Like (0)
张聚奎的头像张聚奎管理团队
Previous 2025年11月14日 上午9:47
Next 2025年11月14日 上午10: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