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家银行掀起 “消费贷大战”,利率破2%背后的真相

华新社财经资讯(记者 杨丽)全民被 “消费贷” 包围:利率内卷下的疯狂
“首笔借款免费用 28 天,最高额度 30 万,年化利率低至 2.49%!”2025 年开年以来,这样的银行广告刷屏短视频、朋友圈和短信。江苏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 4000 余家金融机构集体参战,将消费贷利率拉入 “2 时代”。更有北京农商银行推出 “20 人团购降息” 模式,最高额度 60 万、利率低至 2.68%,引发全民热议。
这场由银行主导的 “消费贷大战”,表面看是金融机构响应政策的惠民举措,实则暗藏多重玄机。数据显示,2024 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 1.52%,逼近 1.8% 的警戒线。在房贷业务持续收缩的背景下,消费贷成为银行争夺优质资产的新战场。仅 2024 年,全国消费性贷款余额就达 21.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6.2%,增量相当于每天放贷 34 亿元。
政策驱动下的 “双向奔赴”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这场大战提供了燃料。2025 年 3 月,国务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将个人消费贷上限从 30 万提升至 50 万,互联网消费贷期限延长至 7 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出台细则,允许银行对信用良好客户实施差异化授信,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政策意图十分明确:通过信贷工具激活居民消费潜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达 70%,但消费对 GDP 贡献率连续三年下滑。在 “增收入、保兜底” 的主基调下,消费贷被赋予 “稳增长” 与 “惠民生” 的双重使命。
狂欢背后的风险暗涌
不良资产率攀升
2024 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突破 3.3 万亿元,其中消费贷和信用卡不良占比达 30%。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从 2019 年的 0.63% 飙升至 9.3%,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头部机构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暴露。为化解压力,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江苏银行 2025 年 3 月批量转让 70 亿元消费贷债权,起拍价仅为原值的 5%。
催收乱象频发
不良资产打包出售后,受让机构为回收资金不择手段。合法催收与暴力威胁并存,电话轰炸、短信辱骂甚至人身骚扰等灰色手段屡见不鲜。某催收公司员工透露:”每笔债权成本不到原值的 10%,即使收回 30% 都是暴利。”
消费者认知陷阱
看似低廉的 “2 字头” 利率存在多重套路:首贷优惠期结束后利率跳升、手续费暗藏玄机、等额本息实际利率远超名义值。更有机构通过 “循环贷”” 随借随还 “模糊借贷边界,诱导消费者陷入” 以贷养贷 ” 困境。
专家警示:理性看待 “消费贷狂欢”
“消费贷本质是杠杆工具,需匹配居民收入增长。”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当前部分银行存在 “重规模、轻风控” 倾向,过度授信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苏商银行研究员薛洪言建议:”消费者应优先评估还款能力,警惕短期利率优惠背后的长期成本。”
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通知》明确要求银行 “审查真实消费需求”,建立贷款纾困机制,对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的借款人给予展期支持。同时,将开展专项整治打击暴力催收,规范市场秩序。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2073.html

Like (0)
张聚奎的头像张聚奎管理团队
Previous 2025年3月25日 上午11:44
Next 2025年3月26日 上午9: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