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财经观察 (记者 邹欣声)俄罗斯市场“降温”,中国汽车出口格局生变
“一批10台国产新能源SUV的订单,目前只交付了1台。剩下的客户因为担心高额报废税,随时可能放弃提车。”谈及对俄罗斯市场的出口业务,易威新能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翔雨语气中难掩焦虑。
作为较早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汽车出口商,王翔雨与天津盛泰仁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雷,都曾亲历中国汽车在俄销售的“狂欢期”,也见证了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的全过程。如今,他们手机里的俄罗斯客户群中,“什么时候能提车”的急切追问,已被“报废税会不会再涨”“西方品牌是否将重返”的疑虑所取代。
数据印证了他们的感受。根据乘联分会统计,今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571万辆,同比增长21%。其中,墨西哥取代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国,阿联酋位列第二,俄罗斯则从过去两年的榜首滑落至第三。
进口关税上调、报废税暴涨、售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正共同影响着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表现。“政策仍在变动中,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保证自己留在‘牌桌’上。”王翔雨说,“一旦离场,就再没有参与的机会。”
数据反转:俄罗斯从“第一出口国”跌至第三
王翔雨的电脑中存有大量出口数据与市场分析报告,内容均指向同一结论:对俄出口已不再是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为35.77万辆,同比下滑58%。这一断崖式下跌,彻底改写了中国汽车的出口格局。
“以前出口一辆新能源车到俄罗斯,净利润几万元很常见。”刘雷回忆道。而今,他身边已有同行暂停俄罗斯业务,其所在公司也在逐步缩减对俄出口规模。
据了解,在中国生产的合资车型与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一度在俄罗斯市场受到欢迎。“燃油车仍是主流,但部分消费者愿意将电动车视为‘大玩具’。”王翔雨透露。汽车分析机构AUTOSTAT统计显示,自2019年至2025年初,俄罗斯签订的汽车经销商合同中,有62%来自中国品牌。
然而,“一辆车转手赚十万元”的时代已经过去。刘雷坦言,行业已进入低利润、高竞争阶段,公司对俄业务受到明显冲击。
政策“枷锁”:报废税暴涨85%,清关成本上升
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于2024年10月1日发布公告,将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提高70%至85%。其中,车龄超过3年、排量2-3升的二手汽车报废税从13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1.4万元)涨至237万卢布(约合20.8万元),涨幅达83%。
此外,自2025年1月1日起,俄罗斯进一步将进口汽车关税系数调整为20%-38%,中国汽车清关费用最高增加约2637元人民币。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性衰退、通胀率高企、卢布汇率波动、汽车贷款利率飙升等因素,共同抑制了购车需求,导致中国对俄出口下滑。
根据中汽数研发布的9月俄罗斯汽车销量榜单,前十名中仍有六个中国品牌,但销量普遍下滑。哈弗、吉利、奇瑞、长安等品牌同比跌幅介于15%至50%之间。
有媒体报道称,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的274家汽车展厅中,约213家为中国品牌,占比高达78%。头部车企也在收缩战线:奇瑞在其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已开始缩减俄罗斯运营规模,并计划出售部分当地资产与经销渠道。
“自从报废税提高,我们就暂停了俄罗斯业务。”一位出口商直言。刘雷则补充道,不少俄罗斯消费者对外资品牌重返抱有期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进一步影响销售。
破局之路:从“赚快钱”到“扎下根”
“前两年高利润吸引下,大量车商涌入俄罗斯,但风口一变,很多人又迅速撤离。”王翔雨指出,投机心态不可持续,真正要做大出口,必须转向长期主义。
崔东树也认为,此前中国汽车在俄的高增长更多是“填补外资撤离留下的空白”,缺乏持续竞争力。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近期海外走访中也发现,中国汽车正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包括安全质量争议与本地化配套不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国车企正尝试通过本地化生产扎根俄罗斯市场。王翔雨所在企业正在搭建集车源、物流与数字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平台,并为俄罗斯客户提供零部件与售后支持。
长城汽车走在了前面——其位于俄罗斯图拉州的工厂采用KD组装模式,本地化率已超过65%,不仅规避高额关税,还可享受当地产业补贴。奇瑞也在积极构建渠道与门店体系。
崔东树建议,中国车企若要在俄罗斯市场立足,需推动核心部件本地化生产率提升至60%以上,加强极寒环境产品适应性,完善售后服务网络,并通过品牌重塑打破“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尹同跃指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不应只追求规模与速度,更应建立“安全、可靠、高端”的品牌形象,向全球质量标杆与一流品牌迈进。
“汽车出口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王翔雨说,“常有人问,错过春天,秋天进场是否还来得及?我认为,只要决心深耕,任何时候都是起点。中国汽车出口仍需三到五年的沉淀期,但我们有十足信心。”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