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美国电讯(记者 黄世雄)美全球“敲门”寻稀土 供应链“去中国化”焦虑加剧
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动作频频,接连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中亚国家寻求合作,凸显出其在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上的战略焦虑。
香港《南华早报》11月10日报道指出,美国近期一系列举措——包括与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召开领导人峰会、更新“关键矿物”名单等,均显示华盛顿正急于在中美关系再度紧张前构建多元化的稀土供应链。有学者直言,“美国几乎会敲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门,只要认为那里有稀土。”
中国主导全球稀土供应链,美战略脆弱性凸显
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数据,中国约占全球稀土开采量的70%、精炼加工量的90%。这些矿物对制造电动汽车、战斗机等高科技产品至关重要,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日益成为中方的重要谈判筹码。
尽管中国已宣布暂停实施相关出口管制措施一年,美国官员仍在全球积极寻找替代来源。
“如果认为中国不会再利用稀土作为战略工具,那就太天真了,”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茨表示,“美国也没有让中国轻松过。”
他指出,美国本土虽有一定稀土储量,但新建矿山从启动到投产可能需时十年,且常面临环保团体阻挠。“你不能一按开关就马上获得供应。”大西洋理事会上月报告也警告,即便美国采取“积极”扩产措施,仍可能无法及时避免供应链中断。
美多方出击:更新矿产名单、投资中亚、联手澳企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正加速推动供应链多元化。
11月6日,美国地质调查局更新“关键矿产”名单,新增铜、银、冶金煤等10种元素。同一天,特朗普在华盛顿主持美国与中亚五国“C5+1”领导人年度峰会。
据美国国务院消息,会晤期间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达成协议,将投资高达4亿美元“强化美企关键矿物和稀土供应链”。特朗普还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共同宣布,美国—澳大利亚合资矿业公司Cove Capital将与哈国家矿业公司合作,开发号称“全球最大未开发钨资源”的矿藏。
该项目计划投资11亿美元,预计年产钨约1.2万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与汽车工业。Cove Capital首席执行官阿尔绍斯表示:“美国并没有认为自己高枕无忧。”
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评论称:“美国想做的,正如他们所说,就是摆脱被中国卡脖子。”
中方回应与行业现实:供应链重构非一日之功
自去年中国对关键矿物实施出口管制、今年4月进一步限制稀土磁体出口后,美国制造商与国防承包商持续寻求替代来源,暴露出其供应链的脆弱性。
中美元首会晤后,特朗普曾对媒体称稀土争端“已解决”,但11月2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又威胁称,若中方继续阻止稀土出口,美方可能对华加征关税。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称,中方主管部门已多次阐明稀土出口管制立场,强调中美应通过对话合作解决问题,威胁和施压无助于局势缓和。
尽管美西方努力摆脱对华稀土依赖,行业普遍认为这非一朝一夕可成。
美国诺维昂磁业公司联合创始人邓恩透露,中国宣布出口管制后,他接到大量客户咨询,“不仅要求按原计划推进,还希望将产量提升数倍”。但他坦言,“部分客户的标准,是中国几十年产业积累才能做到的。”
《华尔街日报》也指出,中方管制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方稀土产业复苏,但该行业此前已历经多次“虚假繁荣”。事实是,中国以外的稀土产业,在经验与技术层面仍存在显著缺口。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096.html
Comments(1)
技术差距:美国在稀土元素的分离和加工技术上存在差距,长期依赖中国的冶炼分离技术。在中方出台稀土管制前,美国开采的稀土矿都要运到中国加工。
人才短缺:美国25年来对稀土产业缺乏重视,导致专业人才断层严重。行业工程师平均年龄超55岁,相关专业学生数量下降40%,这种人才缺口绝非短期能够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