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记者 刘仁健)此事不由让人想起2012年日本所谓“购岛”闹剧。日方当时的错误行径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迫使中方采取必要措施坚决回应。
历经十多年风雨,中日关系本已逐步走出低谷,但日本个别政客近期发表的不当言论,又使两国关系的改善势头受挫,这种局面令人深感遗憾。
多年积累的成果,岂容毁于一旦!
与过去相比,中国此次对日反制展现出三个新特点。
第一,反制更加精准有力。
过去外界常将中国反制手段简单理解为“严正抗议”等传统方式,但如今中国的应对远不止于此,而是更加精准到位。
中方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严正交涉,有关部门深夜发布赴日旅游提醒,这些行动清晰传递了中方的严正立场。中国军方也明确强调,任何外部势力若干预台海事务,必将承担严重后果。
同时,中国教育部提醒公民谨慎规划赴日留学,部分日本电影推迟上映。这些措施形成了一套组合拳。若日方不纠正错误言行,更多反制措施还将陆续出台。
受此影响,11月17日,资生堂、高岛屋、全日空等日企股价出现明显下跌。旅游业作为日本经济重要支柱,今年1-9月中国赴日游客超过700万人次,消费总额位居各国之首。日本经济学家担忧,中国游客暂缓赴日可能造成约2.2万亿日元经济损失。
针对日方不思悔改的种种行径,中国外交部11月17日明确表示,李强总理在G20期间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
第二,牢牢把握道义主动权。
在两次对日反制中,中国都是被动应对日方挑衅,尤其是近期日本政客的错误言论完全是一起突发事件。但中方化被动为主动,开展了一场有理有据的斗争,始终站在道义制高点。
外交部发言人频繁揭露事实真相,一系列表态文件及时出台。新华社发表的《什么样的“毒土”,长什么样的“毒苗”》一文,更是切中要害。
这既是对日本极右翼挑衅的全面揭露,也是面向世界的历史真相普及。日本在历史上确有原罪。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行侵占台湾并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国台办发言人指出,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这是台湾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日本首相竟公然提及中国台湾地区,甚至暗示要干涉中国内政,这完全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
第三,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从容。
作为中国人,面对日本政客妄图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论,我们当然表示强烈愤慨。但我们在表达愤慨的同时,也展现出充分自信。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中国年轻人用“一言为定”来表达态度。我们坚决反对日本政客的错误言论,同时继续欢迎日本游客和企业来华交流合作。
这种大国心态的养成,源于轻松调侃背后发自内心的从容。这种心态转变,更以实力为支撑。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是日本的三倍多;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海军建设稳步推进,福建舰正式入列,四川舰开展海试。这种实力和自信,正沉淀为更成熟理性的爱国情怀。
最后,有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日本政客错误言行必遭反制。以往日本首相在台湾问题上总体保持谨慎。但现任首相不顾后果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暗示干涉台海,这是不自量力,自食其果,更将中日关系推向危机。
虽然部分西方媒体仍在为日方鼓噪,渲染所谓“中国压力”,但国际社会普遍认清谁是始作俑者。要化解当前困局,解铃还须系铃人。
其次,中国发展呈现新特点。有观察人士指出,在实力层面,中国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制度层面,中国治理体系展现出显著韧性和效能;在话语层面,中国正在构建具有特色的话语体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作为才有地位。
第三,中国大国心态日益成熟。从坚决反制到精准施策,从义正辞严到从容自信,中国对日斗争的风格转变,正是中国发展的生动缩影。我们的应对手段更加丰富,在法律、舆论、经济等领域都具有优势。
年轻网民“一言为定”的淡定态度,反映了社会整体的从容心态。这种淡定,是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动摇的精神防线。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政客的错误言论未必是坏事。当年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促使中国采取常态化巡航措施。此次事件必将推动中国采取更坚决措施维护主权,也让国际社会清楚认识到,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