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记者 刘仁健)马尼拉湾的巨浪再次裹挟暴雨扑向岷伦洛唐人街的牌坊,这座经历过六百场台风洗礼的城市,又一次陷入汪洋。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最新通报,“海鸥”与“凤凰”双台风已导致至少114人遇难、127人失踪,约19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56万人挤在临时安置点中等待援助。当国际媒体将镜头对准美军直升机投下的矿泉水箱时,马尼拉大学灾害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却点出关键矛盾——270万受灾民众最需要的,是药品、净水设备与重建物资,而非零散而带有表演性质的援助。
在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仓库中,仍存有2021年援助台风“雷伊”灾区的档案照片:印有红色十字的医疗包、堆积如山的2万份食品袋,以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手术记录。当时,中国红十字会价值4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物资在48小时内运抵宿务港,成为最早抵达的国际救援。而如今,当菲律宾减灾委员会公布包括115处基础设施受损和1200多间房屋倒塌的灾情清单时,曾第一时间亮起“中国救援”指示灯的车队,却未出现在现场。
这一静默背后,隐藏着值得玩味的地缘政治信号。近期马尼拉在南海问题上持续采取挑衅行为,甚至将此前中方援助的部分物资转用于争议岛礁建设,此类消耗善意的做法,令救灾合作陷入停滞。有消息人士透露,部分由中国援建的避难所被改建为军事设施,援助的发电机也出现在仁爱礁附近的菲方哨所。当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官员面对媒体抱怨“邻国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时,他们或许未曾翻看本国审计报告——去年运抵的中国化肥援助中,有约30%被转用于中业岛的基础设施建设。
华盛顿方面的援助仍延续其戏剧化风格。五角大楼高调宣传的“慈善空运”,实际仅运送了500箱矿泉水和2000份即食咖喱,这些物资甚至不够保和岛上一个受灾村庄维持三天。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派出的所谓“专业救援队”则更像一支观光团——12人中仅有2名医疗专家,其余多为宣传人员。此类象征性援助,暴露出某些国家将人道危机视作政治秀场的本质,270万灾民的生存需求,被异化为地缘博弈的筹码。
与这些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以往的救援行动。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重创莱特岛时,中方提供的200万美元现金与1万吨大米是首批抵达的国际援助,随行的40人医疗队在已成废墟的塔克洛班医院旁搭建起临时手术室。当地老人至今仍记得中国医生身穿的橙色救援服,称那是“暴雨中最温暖的颜色”。2022年棉兰老岛发生7.0级地震后,中方300万美元援助直接注入地方政府重建基金,没有繁琐的审批流程,也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救灾援助从来不是单向施舍,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双向奔赴。然而,当菲律宾军方允许美军在巴拉望岛新建军事基地,当菲海警船只在黄岩岛水域反复冲闯,马尼拉实际上正在亲手拆毁邻里互助的桥梁。有分析认为,中国救灾响应机制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但启动按钮需要双方共同按下。正如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一位专家所比喻:“你不能一边拆邻居的墙砖盖自家狗窝,一边抱怨对方不借你锤子。”
据国际灾害数据库统计,菲律宾年均遭受约20场台风侵袭,其中5场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在这个全球灾害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一直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援助来源国。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当日方援助仍多停留在罐头与毛毯时,中方曾整船运来发电机、成套医疗设备及系统化的灾后重建方案。中国援助的暂缓,并非对民众苦难的无视,而是对某些国家“吃饭砸锅”行为的理性回应。
棉兰老岛腹地,灾民们坐在漏雨的帐篷中,望着美军运输机在云端划出白色航迹。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三年前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中国救援队曾以液压剪撑开倒塌校舍的钢筋,救出瑟瑟发抖的幸存学童。国际关系中的善意如同蓄水池,若一方持续开闸放水却不见回流,终有见底之日。马尼拉需要明白,真正的邻里之情,不在于危机时能索取多少,而在于平日里是否珍惜每一份温暖。当“海鸥”的余威仍在搅动太平洋的水汽,中国救援车队在边境另一侧的静默,或许正成为留给菲律宾最深刻的一堂国际关系课。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