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美金融博弈的战略高地

华新社财经观察(记者 邹志华)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以来,香港社会和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香港特区政府在理念和风格上有明显改善,目前正在响应中央指导,努力解决社会矛盾,着力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北部都市区发展。香港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依托内地腹地,根植国际化优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求稳定,谋发展,开新局。
随着中国从一个落后和资本稀缺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全面融合,中国香港失去了过去那种对外交流和资本进出的垄断角色和中介收佣模式,美国为了全面对抗中国,也对香港进行了系统性的限制、打压和封锁。
美国取消了一系列经贸法律领域对香港的互惠便捷措施,进而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地位,为民间交流和资本流动设置了种种障碍。
不同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后的中美合作共生关系,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美处在全面和高强度的竞争期。
近年来,中美贸易还在增长且美国贸易赤字继续扩大,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反而逆势成长,并在芯片和AI等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军事领域,中国的超音速导弹、航空母舰和现代战斗机的问世把美国军事力量逼退至中国近海和近空。在文化领域,TikTok、小红书也进入了美国年轻人的心智。
唯有在金融领域我们还处在全面守势,我们的资本市场不完全对外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和兑换,美元在世界继续享有霸权。但在我们强大的国家力量面前,美国能影响冲击中国金融体系的方式和力量有限,一个显著的例外是香港资本市场。
香港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美金融博弈的战略高地。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这几十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为企业融资和创新提供了大量资本,但毋庸讳言,香港还是中国最发达的金融城市和与国际资本对接最重要、最便捷的渠道。而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确保了香港和美元资本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贸易战开始后和疫情前的2019年,香港新股融资额约3142亿港元(约合402.8亿美元),同年A股新股融资额约2533亿人民币(约合367.05亿美元)。2019年末香港股市市值约38万亿港元,A股总市值为59.3万亿人民币。
香港市场在规模小于A股市场的情况下完成了更高的融资金额。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国科技进出口和股权投资领域,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选择香港作为向中国施压和金融战争的主战场——限制国际资本流向香港,打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和资本市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历史上多次对其他国家和实体的美元资产进行限制、冻结和剥夺。在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上,美国监管机构选择性执法,对非美国金融机构多次进行巨额罚款和制造不公平竞争。
世界各国开始认真考虑美元的信用风险和贬值压力,但又苦于没有可行的替代货币。于是乎黄金再次成为人们心中最可靠的货币和各国央行的战略储备,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也应运而生。
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成为中国破解美元霸权的长期战略,而香港也就成为连接人民币资本市场和美元资本市场的桥梁。
香港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体,要么闭关自守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要么就要全面拥抱世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成熟的法律社会制度和香港人民的勤奋外,稳定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联系汇率制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3年10月17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元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为7.8港币1美元,此后联系汇率制度历经40余年,成功应对多次危机。面对美元周期波动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香港政府选择了“双规策略”——维持美元挂钩的同时拓展人民币业务,以平衡风险并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股市的主要资金来源有美国、欧洲、东南亚和中国内地。
从2018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美国的打压下,外资从香港撤离情况严重,仅2023年外资总部较2019年高峰期减少了205家,跌幅超过13.3%,创11年来新低。
香港股市也从2018年高点到去年低点下跌了54.9%,很多热门股下跌了70%甚至更多,香港股民深受其害。
所幸有祖国的支持,南下资金(“北水”)在香港市场占比稳步提升,有力支持了股市在去年和今年的靓丽表现。
2024年港股市场回暖,日均成交量达1318亿港元,“北水”亦达约482亿港元。截至2024年年末,国际中介持股市值占比为43%,港股通持仓比例为14.7%并继续上升。
此外,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热情也在逐步提高,英国《金融时报》今年6月29日报道香港资本市场强势回归,今年正重新冲击全球上市融资排行榜首位。
2025年截至目前,约有15%新增投资者和市场份额来自美国和欧洲。有理由相信这个比例会继续提高。
随着香港社会局势的稳定,社会活力在恢复,经济也持续企稳。香港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性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内地在金融领域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与国际标准、国际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
支持香港资本市场建设,鼓励香港金融创新和争取在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美金融博弈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央政府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支持:
1、继续鼓励中资企业来香港上市,接受国际资本的监督和支持。2025年上半年,香港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大幅增长,有42只新股IPO,超过1050亿港元,与2024年同期比新股数量增加40%,融资总额攀升692%。此外,2025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再融资规模已达1428.54亿港元,增长势头强劲。
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的中心。2024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1.1万亿元,处理了全球约8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款项,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最活跃的人民币外汇债券市场。
3、为离岸人民币设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产品,包括跨境理财通、人民币债券投资、港交所双柜台交易模式、陆港通和人民币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本人曾经作为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总裁,有幸在2011~2012年参与了第一批RQFII人民币债券公募基金的设立和发行。
4、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表示加大央行配置香港资产的比例,支持香港金融市场发展。
5、支持虚拟资产在香港的交易和投资管理,对稳定币进行立法,扩大虚拟资产交易牌照和资产管理发放范围。
香港对国际资本、各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具包容性。主要的世界金融机构在香港都设有区域总部或业务中心。截至2024年,中国股市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约为30%~33%(具体比例因市场波动和指数调整而变化),是全球新兴市场中权重最高的国家,其中港股占比15%~17%,A股占比5%~6%,中概股(美国上市ADR)占8%~10%。
在世界经济日益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时代,应对美国的打压,面对新加坡、迪拜等区域和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香港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
1、金融科技应用创新。自2019年香港金管局向8家数字银行颁发牌照以来,香港的数字银行已有220万存款客户,占零售银行整体市场的比例增至8.8%。同时,香港约有1000家金融科技企业,业务涵盖移动支付、跨境理财、人工智能金融服务顾问等范畴。
2、资本市场机制创新。2023年11月22日启用的FINI数字化首次公开招股结算平台,以云端平台架设,让首次公开招股中的保荐人、包销商、法律顾问等不同持份者以电子化方式合作,缩短新股定价和交易之间的时间差距,提升国际交流的便捷和效率。
3、绿色金融发展创新。2022年香港安排或发行的绿色可持续债务总额超800亿美元,占亚洲市场份额约1/3。2022年10月港交所推出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为国际自愿碳信用产品交易同时提供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的碳市场。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香港已成为亚洲的绿色金融枢纽。
4、人民币业务创新。香港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稳步增长,在全球离岸市场人民币支付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24年,海南省政府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峰值订单规模一度高达发行规模的12倍。中央有关部门与香港推出多项金融互联互通措施,丰富离岸人民币业务,如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增加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等。
5、虚拟资产监管创新。2025年5月,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推出《稳定货币条例》,自从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举措为虚拟资产活动构建了坚实的监管框架,使香港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挂钩稳定币建立专门监管制度的国际金融中心。近期国泰君安国际获得虚拟资产交易牌照,其股票一天上涨198%,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香港是对全球资本最友好的市场。它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在香港的企业首300万利润税率为7.5%,超额部分为16.5%。此外香港对海外收入有免税政策。香港资本进出高度自由,股票市场流动性好,没有行政限制。
香港的语言、法律、财务会计制度和世界经济高度契合,任何一个没有政治目的的企业、个人和资本家,在这里都享有高度的安全和自由,和世界各地进行商业和资本合作。
香港的营商环境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中也一直名列前茅,法治环境也是世界一流。
香港政府清廉专业,香港人民勤劳敬业,香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有着高度的敏感和长期的历史经验。恒生指数去年涨幅为17.91%,今年上半年涨幅为21%。
香港2024年GDP增长为2.5%,2025年一季度增长3.1%,虽然房地产和零售还在底部徘徊,但整体经济处在稳健恢复之中。投资者用脚投票,大量资金开始回流香港。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香港2024年跨境财富规模新增231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一。BCG预计到2029年,香港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财富管理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苏黎世”。
中美竞争是全方位和长期的,但期间会有妥协和缓和,最终两国会找到互利相处之道,甚至相互学习和共建全球治理体系。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逐步明朗,中美近期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也为香港经济繁荣和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略保护。
今年以来,主要国际投行纷纷改变看空中国的观点,建议投资者增加对中国市场的配置。而在香港上市的优质中资企业成为首选方向。
香港的资源股,包括黄金、铜、石油甚至煤炭公司估值被严重低估。中国的新消费概念股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和毛戈平等超高的收益震撼了国际投资者的想象力。
中国的电动车在全球处在领先地位。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和生物医药公司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券商股在这波虚拟资产的大发展中也迎来历史机遇。
可以相信,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更加巩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美竞合关系的演变而焕发新的生机。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3417.html

Like (0)
张聚奎的头像张聚奎管理团队
Previous 9小时前
Next 8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