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美国电讯(记者 邹欣声)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近期要求其北美零部件供应商在1至2年内全面替换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此举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中美经贸合作的重要标志,特斯拉的这一动向反映出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调整。
特斯拉在美国电动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25年第二季度市场份额达48.5%。与此同时,其上海超级工厂在中国市场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期多家美国车企都在积极推进供应链调整。继特斯拉之后,通用汽车也要求供应商在2027年底前完成对中国零部件的替代。
这一趋势背后存在多重因素:
首先,企业为应对潜在的政策风险做准备。市场预期特朗普政府可能在2026年中期选举后推出更激进的贸易政策,推动“美国制造”回归。
其次,美欧企业的“去中国化”已形成趋势。尽管当前中美贸易战暂缓一年,但企业普遍认为这仅是缓冲期,需要加快供应链调整。
此外,成本因素也不容忽视。目前美国对华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加上其他关税措施,实际税率可能高达47.6%,导致美国汽车制造商成本上升30%-50%。
这一转变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产生显著影响。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约130-200亿美元,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出口产品涵盖车身零部件、铝合金车轮、动力总成、底盘零部件、轮胎、玻璃、电子电器和汽车芯片等多个领域。
虽然短期内完全重组历经二三十年形成的供应链存在困难,但多重因素正在加速这一进程:
一方面,美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4年通用汽车在华销量下降56.54%,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也降至3.2%。
另一方面,政策不确定性促使企业加快调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加上关税政策多变,使得企业不得不未雨绸缪。
从更宏观层面看,这一现象反映了全球经贸格局正在重构。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中美贸易关系就进入动荡期,如今更进入全面重组阶段。欧美企业普遍采取“去风险”策略,通过减少对华依赖和转移在华投资来规避风险。今年1-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0.4%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与美欧的沟通交流,避免误判,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