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美国电(记者 刘仁健)地时间5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抛出“加班费不征税”的竞选承诺,将这一政策包装成“为最勤奋的美国人减负”的民粹主义武器。从亚利桑那州的竞选集会到白宫的表态,特朗普试图用税收杠杆撬动3200万蓝领工人的选票,但这场看似“普惠”的减税运动,实则暗藏政治博弈与经济风险的双重变数。
一、蓝领选票的精准狙击
特朗普的“加班免税”政策直指制造业、物流、医疗等加班密集型行业的核心选民。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71%的工人每周至少加班一次,其中工厂工人平均每周加班3.7小时。特朗普的算盘清晰:若取消加班税,一名时薪30美元的工人每周加班10小时,每年可多拿2340美元——这笔钱足以让一个中低收入家庭摆脱债务危机。更关键的是,这一政策覆盖警察、护士、卡车司机等关键群体,正是2024年大选摇摆州(如亚利桑那、宾夕法尼亚)的票仓所在。
二、财政赤字的隐形炸弹
然而,减税的代价不容忽视。无党派机构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曾测算,若全面取消加班税,美国政府未来十年将损失约5000亿美元税收。特朗普的应对策略是“开源节流”:一边计划成立“政府效率委员会”精简机构,一边通过关税政策“创收”。但现实是,2025年4月美国关税收入虽达174亿美元,却推高了通胀率,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攀升。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财政逻辑,能否撑起其减税承诺,仍是未知数。
三、全球贸易战的连锁反应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减税计划形成诡异悖论:一边用关税惩罚进口商品,一边用减税刺激本土消费。以加州为例,作为美国经济第一大州,其2024年对华贸易额占全美15%,而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已导致该州科技企业成本激增12%。更讽刺的是,美国针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后,日本车企转而将生产线迁往墨西哥,反而削弱了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这种“保护主义减税”的组合拳,可能让美国工人陷入“加班免税但物价飞涨”的困境。
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
特朗普的“加班免税”承诺,本质是一场以选票为导向的经济实验。它既能点燃蓝领阶层的希望,也可能点燃财政赤字的火药桶。当减税政策与关税大棒并行时,美国经济或将陷入“短期刺激—长期滞胀”的怪圈。这场豪赌的最终赢家,或许不是工人,而是那些在政治算计与经济现实间游走的决策者。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