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进生活,传统文化新呈现 全年举办各种形式非遗

华新社非遗文化(记者 杨丽)
文化润心
  围炉煮茶,点一支香;自制漆扇,感悟文化;夜校抚琴,宛转悠扬……悄然之间,非遗成为年轻人生活里的新时尚。社交媒体平台上,从《黑神话:悟空》的“数字+非遗”到近期携非遗文化回归的李子柒,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无不让人们一次次心生向往。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8个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青岛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全市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激励、人才培育、数字赋能等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不断营造出“处处见非遗”“人人讲非遗”的浓厚氛围,真正让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一系列充分体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非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500多场活动助力场景创新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润物细无声。今年以来,各级文旅部门组织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文化节”等一系列非遗节会活动,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曲艺展演、传习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各类文化活动。全年500场以上的非遗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市民游客的广泛参与。
  非遗文化活动延伸到公园,是青岛市办实事“公园+”文化活动中拓展出的新场景。今年的中山公园菊展期间,“公园+非遗在景区”非遗特色项目专场活动以“非遗扮靓美好生活”为主题,胶东大鼓与吉陞堂古彩戏法两大非遗项目轮流登场,为市民带来非遗展示与互动体验。今年,“非遗进公园”活动已举办10场次,更多市民游客在家门口的公园,见证了非遗绽放的迷人光彩。
  非遗进景区,“景”上更添花。近期,青岛大珠山景区举办了四期“探本草,制香囊”体验活动。了解中草药秘密,亲手制作中草药香囊,实操研磨药粉……在探索大珠山、寻觅百草的过程中,教育在自然中发生,亲情在山水间升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感受到了中医药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特色夜校,解锁时尚夜生活。今年,平度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探索开展“非遗夜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并组织非遗夜校剪纸、古琴、制香、编织、烙画、拓片等课程学员结业作品走进景区展演,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成功举办“非遗夜校”夏季班的基础上,近期又启动了冬季班的报名,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非遗遇见文博,添彩“博物馆之城”。青岛提出“N+1”博物馆建设模式,充分利用非遗等资源辟建博物馆,晓阳春茶博物馆、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等一批体现地域特色、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博物馆相继开放,在“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中,为市民游客营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今年,全市举办“青岛游礼”旅游商品暨“非遗+”文创大赛,完成第三届全市少儿手工艺大赛的评审认定,公布非遗及旅游文创获奖作品102件、少儿手工艺获奖作品296件,并举办了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活动中,更以非遗带动消费,丰富旅游吸引物。
  “走出去”“亮出来”传播中华文化
  无论是向国际游客展示“Friendly Shandong”的“好客山东”,还是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在国际传播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讲好“山东故事”“青岛故事”、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当地时间11月22日至24日,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第九届“儿童戏剧周”暨柏林少年宫第二十八届“木偶戏剧节”拉开帷幕。省级非遗项目“莱西木偶戏”作为中国国内唯一的非遗项目受邀参与此次国际木偶盛会,非遗传承人姜玉涛和莱西木偶艺术团的团员们,为这里的学生及市民朋友奉献了6场精彩的木偶戏演出。为了让柏林观众更好地理解西游故事了解中国文化,团员们将木偶道具升级,强化特效性和互动性,令观众从视觉、听觉上全方位享受这一源自中国、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木偶剧表演。2017年以来,莱西木偶艺术团已先后受邀出访瑞典、日本、美国、新西兰、乌克兰、西班牙、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圈粉国际友人无数。
  在本地,非遗文化亦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近期,由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南区文化馆、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承办的“青”韵非遗,奇遇东方——非遗体验活动分别在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举办。在中国海洋大学站的活动中,国家级非遗项目鸳鸯螳螂拳、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周氏艾灸、青岛市级非遗项目孙氏沉香三位非遗传承人现场为留学生们带来螳螂拳法、中医艾灸和沉香制香体验。在鸳鸯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的指导下,留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这一传统武术的魅力。一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说:“一直很喜欢中国的武术,终于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国武术的招式。”
  香港文旅推介活动非遗精品展示、中国非遗博览会青岛展区展演展示活动、“茶和天下”茶文化展示活动等非遗展示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青岛非遗特色。与此同时,文旅部门还借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会议等国际活动平台,展示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与会嘉宾一致称赞。尤其是来青参与活动的外宾,常常排队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并拍照留念。
  多措并举“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青岛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激励、人才培育、数字赋能等举措,促进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非遗在社区”示范城市,青岛市、区两级文旅系统协同发力,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1+3+N”模式,东流亭社区等3个社区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典型案例,青岛“非遗在社区”工作获评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试点工作中,青岛通过建机制让社区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成立“非遗在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区两级专项经费,用于工作开展。成立专家指导团队和执行团队,举办“非遗在社区”业务培训班,定期深入各个重点社区开展指导和督查。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引领,全市共公布市级“非遗特色社区”63个,公布10个社区作为“非遗特色示范社区”,形成了试点工作的社区阵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办活动让非遗传承“火”在社区,重传播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促融入让非遗项目扎根生活。
  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文旅部门积极制定并落实各类非遗支持政策。编制《青岛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时争取并兑现非遗扶持资金。落实各类奖补资金共计716万元,对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符合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非遗企业和建设项目展开奖补。下一步,全市将统筹非遗项目、非遗工坊、非遗主题馆、非遗传承体验基地等文化设施,构建集传承、展示、体验、培训、旅游、消费等功能集聚的非遗发展空间体系,实现非遗与市场、旅游的有机融合。
  “经过20年的非遗保护,人们对非遗有了很深的认识和了解,但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活化利用,加大其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目前非遗传播热度高,但活跃项目还是较为集中,应将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下沉、落地。”青岛大学教授、青岛锦绣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侍锦建议,非遗保护传承要注重生活化和市场化:“非遗本身来自生活,在传播推广过程中需要展演和展示活动,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生活,在生活中呈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在生活中多元呈现,很难使非遗产生与生活的链接。市场化和产业化可以使非遗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最终让非遗以多姿多彩的生活化内容,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侍锦坦言,非遗保护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使其处处看得见、人人都知道、家家都参与。

華文財經新聞社聯合報道。发布者:张聚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xinnews.com/1109.html

Like (0)
张聚奎的头像张聚奎管理团队
Previous 2024年12月4日 上午9:56
Next 2024年12月4日 上午10: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